基金掘金定增热度不减 23家公司耗资近百亿认购
www.yingfu001.com 2014-02-09 05:03 赢富财经我要评论

  新年以来新股发行火热,定增融资的热度也丝毫不减。本报数据中心统计,1月以来就有42家公司发布定增预案,合计增发112.87万股,预计募资额达804.79亿元;26家已完成定增公司预计募资481.12亿元,实际募资为468.01亿元。

  事实上,作为增发市场主力军的基金公司今年以来热情不减。据统计,今年以来共有23家基金公司获得13家上市公司的定增认购资格,总耗资约96.17亿元。

  对于今年参与定增的基金公司而言,目前的收益情况都还不错。如1月23日完成定向增发配售的中国重工 ,发行价格为4.2元/股,昨日收盘价较定增价浮盈28.57%。工银瑞银、长盛、财通3家基金公司累计获配7.07亿股,2.81亿股、2.24亿股和2.02亿股,截至昨日账面累计浮盈8.49亿元。此外,有研硅胶、宏发股份、ST澄海等3只个股的最新价较定增价均上涨逾40%。

  --------------

  从一高价定增案看A股弊端:公募基金成冤大头

  华东某H股公司2012年到A股上市,上市之后业绩连续下滑,今年1月28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,拟以不低于18.54元/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820万股A股股票,拟募资金7亿多元,发行市盈率超过100倍。笔者认为,该公司的上市和增发对A股市场来说,具有样本意义,其所反映的A股市场深层次问题值得引起思考。

  当初该公司发行A股时,监管部门参照H股价格对A股发行价进行窗口指导,仅为2.58元,因此此次A股上市仅募资3870万元,扣除各种公开成本和隐性成本,此次募资数量相当有限,加之股本稀释,A股上市看上去是亏本生意。当然,来A股市场上市的企业很少甘愿做亏本生意的,高价再融资就是它们弥补损失的途径之一。此次采用定增方式,发行对象为公募基金、证券公司、保险机构、财务公司、自然人等不超过十名(多是公众投资者或国有股东的钱),发行市盈率上百倍。而同属于汽车零配件行业的宁波华翔、一汽富维等目前估值最高的也不超过30倍、最低的才10倍。

  由于该公司同时在H股上市,此案更加具有研究意义。1月30日其A股收盘20.01元,H股收盘3.24港元(2.53元人民币),A股价格相当于H股的8倍。试问,这两个市场发行的价格,那个更接近其内在价值呢?

  应该说A股和H股享受相同的管理表决权、分红派息权,理论上其内在价值理应趋于一致,但由于投资者群体不一样、市场环境也不一样,市场的分割使得股价有一定程度差异是可以理解的。一般来说,双重或多重上市的公司,尤其是大型公司,其在本地市场股价通常比在境外市场股价低,对此解释有风险补偿理论等等。目前几大国有银行在A股和H股上市,其H股价格比A股都要高,比如工商银行H股比A股要高出10%左右,这基本符合“国际惯例”。但是,一些中小盘股却反其道而行之,这就令人费解了,假设A股价格是正确的,那么H股投资者就全都是傻子,为何那么低的价格不买、有便宜不去占?事实上,就算H股投资者买完之后,又能从上市公司那里分享到什么利益?显然,问题还是出在A股市场。

  对于这种异象,笔者认为,其成因不只是一般性的投资理念差异,而在于A股失去理性的过度投机,以及其中暗藏的操纵。而不同市场间股价差异失去理性会造成很大的危害,由于A股价格高,专门针对A股股东进行高价再融资很容易损害A股投资者利益。比如,前述公司每股定增价高达18.54元,高于面值1元的溢价发行收入计入资本公积,而资本公积的所有权归属于包括H股投资者在内的所有投资者,公募基金等潜在定增对象将成为不折不扣的冤大头。

  对于本案,笔者有以下思考:首先,双重上市公司股票再融资的发行价格应参考境外市场价格。当初监管部门对该公司A股发行价进行窗口指导,一个考虑就是担心A股高价发行将造成不同市场间投资者的利益输送,现在对于此类双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,同样应该本着保护A股投资者利益的原则,规定股票再融资最好针对两个市场同时公平进行,若单独针对A股、应规定股票发行价不得高于A股及境外市场两者中低者的90%。此次定增显然有损A股股东利益,H股投资者将无端得利。

  其次,尽快堵住定向增发漏洞。目前定增几乎没有门槛,有些上市公司为了高价圈钱,愿意与庄家配合推动股价上扬。另一方面,市场存在比较多的不负责任的投资主体,它们有的是不把委托人的利益当一回事的基金,有的是不把国家的钱不当钱的国有金融机构,这类机构行为扭曲的结果,就是市场上很容易形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、表面公平其实极不公平的局面,若任由市场“自我”运作,利益输送将大行其道。

  其三,深刻认识A股的过度投机性。不仅A、H股双重上市公司的A股价格虚高,其它单独在A股上市的中小股票也有不少价格虚高,A股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并不能有效发挥,在此基础上的再融资要么是糟蹋资源,要么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。这样的市场如果不得到有效的清理,其存在意义都是值得怀疑的。(证券时报网)

    相关新闻
    • 征稿启事 | 合作伙伴 | 友情链接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关于我们 | 法律声明 | 网址导航 | 虞凌云
    • 赢富财经网:www.yingfu001.com 简易域名: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!Copyright©2008-2022 沪ICP备10023616号-1
    •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、数据仅供参考,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,风险自负。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,投资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。
    • 特别提示: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“加入会员、承诺收益、利润分成”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。
    •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,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!联系我们
    •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360安全检测